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手机APP 乐享派微信公众号

乐享派

乐享派 门户 文章列表 爱体验 深度体验 查看内容

傲慢、倔强、信仰—关于索尼ZX1的琐碎和唠叨

2014-8-19 10:31| 发布者: 小乌尔夫| 查看: 52897| 评论: 0|原作者: 姹紫嫣红|来自: LOXPO

摘要: 题记: 索尼是傲慢的,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It's a SONY”的标语正是他们内心的展现,仅仅是“SONY”这4个字母就已经是一个所有人追赶的标志 索尼是倔强的,遭遇低谷时依然不肯放弃自己的白日 ...
_DSC1223.jpg

题记:

索尼是傲慢的,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It's a SONY”的标语正是他们内心的展现,仅仅是“SONY”这4个字母就已经是一个所有人追赶的标志

索尼是倔强的,遭遇低谷时依然不肯放弃自己的白日梦一般的理想,“like no other”宣泄着他们对市场随波逐流的不满,也在向世界宣告着自己绝不会向市场妥协低头

而当索尼遇见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依然不忘将曾经的信仰搬出来,“Make Believe”仿佛是在向曾经的自己祷告,期待着能够重新站起来

———————————————————————————————————————

序言 — 只是吐槽罢了,大家别当真


_DSC1227.jpg

其实写这段题记,是因为这几天用着zx1,所听所感让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索尼曾经的几个口号,而将这最脍炙人口的3个串连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索尼其实一直以来都未曾改变,不管产品再怎么千奇百怪。

他们那刻在骨子里的近乎偏执的歇斯底里的思维方式却一直留存到现在。

关于ZX1,其实很早以前官方就已经偷偷的透露了些消息,在自家圈铁耳塞XBA-H发布的宣传片里,就已经出现了ZX1的身影。不过或许是walkman现在早已不再是话题的焦点,纵使索尼自己再怎么卖力的官方剧透,真正会关心的还是少之又少。现如今众人的目光或许早就在手机或者平板上了吧。我甚至怀疑,套上walkman周年纪念的帽子,可能也只是为了增加话题罢了。

之后么就是热热闹闹的发布会,先是上海的expo上出现的第一台样机,然后是日本上市以及随之而来的日行开箱潮,再然后是国行的几次类似发布会的试听活动,接着就是各论坛上脑残粉与国产五毛的轰轰烈烈的大会战,这么一看zx1真的上市了倒也掀起了些波浪,嗯,这就足够了。

饶了一圈,再来说说我好了。如果是3年前的我,或许会毫不犹豫的首发吧,只是现在或许是腻烦了随身音频这浑水,或许是受够了首发之后不到几周机子价格大跳水(→_→回头看着艾利和),又或者是过了头脑发热的阶段,在没有听到用到之前,我对zx1的兴趣并不大,expo上粗略的几分钟无法代表全部,能够静静的听上至少3天才能真正体会到一台机子是不是会适合我,至少这是我自己的标准。

有想法就要行动,于是自然的我就开始不停的骚扰走走,最后当然是计划得逞,zx1如愿到手啦,坏笑~~~


嗯,这次要控制吐槽的数量,于是就此打住,进入正题,咳咳

—————————————————————————————————————

关于 — 工业设计

zx1的机身设计就目前索尼的奇葩审美来说,可谓上品,而和以前优秀的前辈比起来也可算得上优秀。

_DSC1218.jpg

金属CNC的外壳质感非常好,正面和斜切面的喷砂,以及侧面的发丝纹的对比让人不会觉得单调。背面模仿单反相机手柄的仿荔枝皮纹的橡胶材质对手感也很有帮助。

_DSC1224.jpg

当然最性感的自然是那个翘翘的屁屁了。为了塞进足够体积的电容,同时又要让机身整体看上去够薄,索尼破天荒的将背面设计成了阶梯状。或许有些人觉得看着很是怪异,但我很喜欢这样的外形,更不用说那折角的地方正好是握持机身是中指放置的位置,手感绝佳。

_DSC1234.jpg

右侧面的独立操作按钮对于我这样每天挤地铁的人来说完全就是福音。在挤的密不透风的地铁里,想要把机子掏出来,开机,在屏幕上切歌,然后再塞回口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有了独立按键,我只需要全程把手插在裤兜里,需要切歌或者调音量的时候点一下就行。或许索尼就是为了满足这样对操作简便有要求的用户吧,一直以来都坚持在机身上放入独立按键,哪怕是纯触屏的机子。

耳机口的设计在一开始真的很迷惑人,之前提到的那个视频里根本看不清细节,于是乎大批的人以为那个拱起的圆柱是音量调节旋钮,或者是类似索尼曾经的柱形线控所使用的那种切换操作。结果最后,只是因为采用了高规格的耳机插口而已。不过这么一来,zx1就产生了正放放不平,倒放也放不平的情况,对于OCD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吧→_→

_DSC1221.jpg

和设计相关的最后一个话题,其实是我个人的一个遗憾。zx1正面的walkman的logo工艺可谓精湛,logo内部还有非常精细的纹路,想必做起来相当费工夫。可是我就是更喜欢F88x那个充电时会亮的“简陋”的标志,如果zx1的logo也能亮该多好……


关于 — 系统和性能

_DSC1229.jpg

安卓,又是安卓。关于安卓的话题从zk开始就没有停过,什么音频机要什么智能系统,或者要智能系统为什么不买iTouch云云。
其实索尼用安卓系统理由很简单,首先是和谷歌的良好关系,系统完全可以拿现成的,毕竟写一套完整的播放器系统和UI可不是什么轻松惬意的事,而且要把系统做好更是增加难度;其次,安卓的通用性和扩展性对于播放器来说也是优势,哪怕什么都不改直接套原版都没有任何问题。

至于那些抱怨为什么要用安卓的,你就当他是附赠吧,难道用起来就和以前非智能的walkman有很大区别么?我看只是心理因素吧。

既然用了安卓,那必然又得说到流畅性。记得当年还是索爱的时候,就有一个传闻说索尼购买了大批德仪omap芯片,当时来说那些芯片可算得上高端配置,我可是相当期待。

结果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就不见索尼手机有上omap的,正当我纳闷那些芯片上哪去了的时候,zk出来了,F80x出来了,答案也就有了。好吧,索尼只是买来给mp3用么,囤了那么多年还真是有定力。

只是时隔那么多年,这些芯片早就成了低端中的低端,最后的结果也就是这机子虽然谈不上卡的没法用,但也没法说他流畅,不管做什么都是愣愣的感觉,难道最近流行呆萌,mp3都不放过了么。

_DSC1231.jpg

不过卡归卡,zx1的UI还是很有亲切度的,上手并不难,毕竟系统本身基本就是个公版安卓的样子,索尼只是套上了自己的图标以及装上了自家的多媒体UI。

作为主要职责的音频播放也依然是一贯的风格,不管是新老用户都能轻松上手。

但是,但是,为什么索尼手机上如此好用的音乐信息查找功能,就不能照搬过来呢,自己一首一首编辑歌曲信息有多麻烦索尼你造么,而且手头一堆的wav格式,难道还要先一首首转换格式么。我对这一点的不满几乎要盖过我对zx1的所有的喜欢加起来了。

_DSC1239.jpg

再来说说安卓的好处吧。最大好处当然就是这机子瞬间什么都能干啦。

出门在外朋友之间想传歌?没问题,弄个闪传之类的wifi传输软件轻松搞定;或者听歌听累了想换换口味?布卡看会漫画或者土豆刷刷视频新番,简直惬意;至于QQ微信地图神马的就不用再多说了。

安卓的便利性不就是在于此么。本来就不是hifi定位的机子,多些附加功能又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 — 使用体验

大屏触摸,自然得说说屏幕和触摸表现。

zx1的屏幕应该和F88x是一块,虽然分辨率目前来说已经是落后的了,但因为有tri-luminos加成,色彩表现相当不错,看看图片视频什么并没有非常糟糕。

可视角度很不错,大部分视角下异色情况并不多。其实一开始很多人以为这块屏幕是oled或者ips屏,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在一个特定角度下这块屏幕有着非常严重的异色。

当然,这个角度很特别,也就是从右下角斜向看。虽说不排除不同机子有不同的异色角度,但如果所有机子都一样,那应该是有意为之,因为这个角度是正常使用下最不可能看到的,你在那个视角下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大拇指罢了→_→

_DSC1233.jpg

触摸体验,“感谢”索尼囤了好多年的上好老干活,这触摸体验真心不咋滴,滞后感明显。

玻璃面板手感很不错,不容易发涩,只是不够耐刮。而如果想要贴膜,那机身左下角的hi-res标就成了碍事的。

其实为何不把hi-res做成硬标嵌在机身侧面或背面?例如当年Hi-MD的标志。现在要贴膜就必须撕标,对于完美主义者又是一次折磨。

按键手感就历代walkman机子来说,属于上佳,弹性不错,而且容易识别便于盲操作,不过仅有音量键加大,前后曲以及播放/暂停键显得有些略小,我相信有些人使用前后曲按键的频率会更高一些。如果音量键维持不变,其他按键适当加大一些,效果应该会更好。

另外关于有些人所说的zx1侧键晃动的问题,就我接触过的机子,个体差异非常大,有些非常紧致,几乎无松动,而有些则松动幅度很大。而且这和日版国行无关,因为我见过紧密性很好地国行,也见过晃动糟糕的日版。

况且,就现在这时代,大家追求的都是大批量高效率的生产,谁有功夫给你开两条生产线,一条产日版一条产国际版?又有谁有钱请那么一批人专门把成品分成好的一批和差的一批?费时费力费钱还吃力不讨好。所以什么不同版本质量不同的无脑理论可以消停消停了。

最后么,还是国际惯例,继续吐槽一下索尼那万年不变的特殊接口,没啥原因,嗯。

————————————————————————————————————————————

关于 — 声音

好吧,其实前面的很多人会觉得是废话吧,大家关心的还是声音。那就来说说声音吧

顺便先扯一句,zx1的声音是随着固件有着显著变化的,而zx1前后经历过4版固件

首先是上市前的工程版,其实就是expo上的那一台所用的,听过的人相当少

然后是正式上市后的初版固件,还未支持dsd,同时调音的完成度也不高,这是听过的人最多的一般,也是评价最差的一版,同时也是声音最烂的一版,在我看来还不如工程版

之后是更新了DSD支持的固件,解析有所提升,声场也拉开了一些,但声音很干刺,对我来说依然不好听

最后是前几天才更新的,最新版是1.12,声音完成度目前来说最好,因此以下评论都针对最新固件

PS:没听过全部固件的就别来唧唧歪歪评论zx1了,因为那样压根就不算听过zx1


三频:

zx1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耳朵的感受就是中频。可以说zx1的中频能量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两端已然成了配角。但如果继续摊就下去,那zx1的中频又和我们平时接触的中频为主的机子有很大不同。

不管是之前的还是现在的很多播放器,中频突出是因为调音时刻意将中频拉前,因为就在不久之前,我们所接触的最高格式的音频还只是16bit 44KHz的wav文件,绝大多数都是aac或者mp3,再加上流行音乐从录音到后期的种种调整,中频细节已经损失殆尽,因此很多厂家为了将中频拉回来,刻意加强了中频的频段,或者增大结项,或者刻意将两端收拢来达到提升中频的目的。

这样做的结果是声场被急剧压缩,因而为了将声场拉开,又只能将之前调好的中频密度稀释,或者打散,来营造一种空旷的感觉。这或许就是数码声的起点。小到最便宜的入门纯音,大到目前艾利和的旗舰ak240,做法都是这样的走向,区别仅仅是调整的幅度和比例。

是的,ak240的声音我并不认同,说实话当年ak100出来时我这个艾利和死忠可谓激动了好一阵,可是听过之后可以说极度失望。是的,素质是提高了,但调音的功力根本就是原地踏步,声音的提升仅仅是因为用料的提升所带来的变化而已。这样毫无密度和能量感的三频分布,以及刻意拉开的营造为空旷感的虚假声场,还敢自称hifi么?果然现在只要套上一个华丽的外壳再标上一个高大上的标价就能吸引无数的傻多速前来买买买么?

好像扯远了,拉回来说zx1。


中频:

zx1的中频和上面所说的做法并不相同。自从sony提出hi-res的概念之后,自家的声音风格就完全变了。

以zx1为例,索尼现在的做法是通过极高信息量的音频,搭配极高密度的中频能量聚集来表现他们想表现的声音。不同于其他厂家只是将中频拉前,索尼是将整个中频放大,不管是密度还是厚度还是信息量都如同涨紧的气球一般膨大化。

这样做的缺点也很明显,两端因为中频能量过于强大而向中间收拢,也就造成了粗听之下横向声场显得拥挤。实际将zx1的高频或低频单独剥离出来看,是相当优秀的。无论是延展高度或下探深度,还是水润度或弹性,zx1都相当出色。

流行靠中频出彩,其实古典也是如此,或者说,古典对于三频的要求都非常高。

中频有着足够的密度和信息量,才能在展现尽可能多的完整细节的同时,不会变成声音的肢解。有些机子解析度确实很好,细节也很多,但因为密度的缺失,导致了每一件乐器之间仿佛没有联系一般,就像一盘散沙,支离破碎。这就仿佛是将音乐肢解,然后一件一件的摆在你眼前。那样只是在上解刨课,而不是人体形体解析了,毫无艺术感,有的只是苍白的说教。

说zx1中频太过没法听编制交响?那只是个笑话。

高频:

zx1高频相当顺滑,或许是因为hi-res的信息量所带来的结果,完全没有干涩或刺耳的感觉,润中带着明亮,而且光泽感也很丰润。不管是人声还是器乐的高音,都不会把zx1逼到极限,任何情况下都游刃有余。而对于非hi-res音频来说,高频的修饰也避免了出现声音粗糙或干刺的情况。

低频:

低频量感控可以走开了,zx1并不是走生猛低频的路线,相比于量更关心质。无论是下潜深度的把握,弹性的拿捏,甚至低频震动共鸣的表现,都令人满意。特别是震动共鸣,例如大提琴之类,丰富的密度让震动非常饱满,不会有锯木头一般的粗糙感。

声场:
相信大家已经看过网上遍地的对于zx1声场的口诛笔伐,焦点也无非就是一点:横向拥挤。但是真的拥挤么?

用zx1听studio录制的专辑,声场横向是显得很小,难道不对么?录音棚的空间能有多大?那些营造出来的宽阔声场又是哪来的?

zx1的声场不是拥挤,他只是认为这样的声场才是正确的。而且,zx1的优势并不是横向,而是纵向,而且是极其优秀。录音优秀的流行+DSD格式近乎恐怖的信息量和密度,你能听出很多以前根本就不会在意的细节,譬如歌手和话筒之间的距离变化。

丰富的层次更保证了作为主角的人声绝对不会被背景音乐改过,同时既丰富的中频密度和信息量又保证了背景音乐的细节不会被抹掉,当你需要的时候你便能清楚地听见。换做其他,或许只会出现人声和音乐掐架的场面,此消彼长玩的不亦乐乎。

视线换一下,转到现场live。很多人会抱怨说某些播放器听现场感觉不在观众席,听不见周围观众的掌声,或者离歌手太近,听不出会场的空间感。

问题,你真的听得出么?很多live的录音,麦克风根本就不在观众席上,而很多厂家为了讨好用户,刻意将声场拉开拉空,营造出了空间感,却丢掉了音乐自身。

而zx1在这一点做的就很好,你能区分出这一场的live录音完全是靠歌手手中的话筒和乐队的拾音器,那一场则有加入在观众席前方的拾音等等。你能听出足够的空间感或者会场感,也能听出清晰的乐队位置。当然,作为流行live来说,人声依然是重点,而zx1也依然恪守这个原则,绝对不会将中频放开,牢牢抓在中心点的位置。

最后是编制交响。其实在听编制交响的时候,你能感受出zx1声场的横向宽度。

对于一个大编制的交响乐队,zx1一样能够将所有成分收入其中,再搭配极高的密度和细节,每一个成分都能有条不紊的排列整齐,而纵向则是加分项了,前后的层次拿捏的非常好。

如果说zx1有不适合交响的地方,那就是动态,受限于体积,而体积又限制了用料,zx1的动态在应付交响时显得有些疲软,对于速度感极强的作品有些力不从心。

不过,zx1定位是便携,而且也没有自诩hifi,就定位来说这样的表现没什么可抱怨的,其优秀的密度和信息量已经足够拿到高分。

——————————————————————————————————————————


综合的说完了,再来说说zx1搭配不同塞子的表现吧。

首先是打酱油的ck100

其实前段时间一直在用ex650,后来因为线头被扯断,右耳无声,拿去送修导致无耳塞可听,于是问朋友借了副已经快扑街的ck100。插在手机上还没什么,一上zx1就后悔了。

ck100一直以来都以一个特点而被人熟知,那就是:结项极细。ck100的结项实在太细了,导致中频的能量很容易就溢出,再碰上zx1这么个高密度高能量聚集的机子,只能说真是个折磨。听女声倒是没什么,有些歌手的声线反而还能加分,但听其他的确实有点累,遂放弃。

BOSE IE

_DSC1236.jpg

听了那么多年,最喜欢的睡觉塞或者万用塞还是IE。温软的声音,圆滑的高频,量感十足的低频,以及箱味满满的声场,怎么听都喜欢。

之前刚到加拿大的第一个圣诞节,看到官方店有折扣拿下一幅,到前年线皮基本完全烂了之后又买了一副最新版,IE大概是我听的最多的一副塞子了。

很多人说IE低频量感过剩,其实那只是没推开罢了,推出状态的IE,低频泛音会化开,随后就是浓浓的箱子一般的感觉。音箱厂插足来做耳机的,听到现在只有A8和IE有自家箱子的味道,其他的终究是耳机味儿。

而zx1+IE的组合,我最喜欢听的就是live和室内小编制,因为zx1驱动下的IE,声场的氛围感极其舒服,仿佛整个人都沉浸其中,再加上被磨圆的高频可以修正很多流行live录音不好的尖锐的声音。

最后,IE最大的问题,低频能量有时候会反过来盖住中频的情况,在zx1上被基本消除,唯一的遗憾就是IE的解析度实在不够听啊,有些浪费zx1极其优秀的信息量表现了。不过作为睡觉塞和日常休闲听音组合,可谓完美。

MDR-1r

_DSC1241.jpg

如果看过我1r的文的人应该知道我对1r的评价,那就是极佳的中频表现和扎实的中低频基础,同时有着不错的声场层次以及优异的包围感,而和zx1的搭配真的可以说是套装buff。

不同于IE在听流行live时的沉浸感,1r有的是一种完整的包围感,完完全全把你裹在其中,却又不会太过收拢而让你感到密不透风。

1r在zx1下的声场放的相当开,完全没有先前放不开的情况,整体的宽松度有一个很好地提升。

无奈现在还是夏季,1r没法成为主力,如果是冬季那或许这套组合会成为我的出门必备吧,保暖+听音兼顾~

EX-1000

_DSC1207.jpg

压轴就交给exk吧。在纠结了好多年之后,外加遇见朋友的一个超级厚道的exk二手后,终于下手exk了。虽然只是个二手,成色也一般,但只要能听到exk的声音,就满足了。

无可否认现在各大新的动铁动圈或者圈铁旗舰素质都优于exk,但声音说到底还是风格问题,再加上荷包空空,exk便是最好选择。当然了,官方套装的buff可不是混搭能比的(大雾

exk真的算得上索尼近几年好评最多的音频产品了,其他东西不管好坏都有大批的人追着骂,甚至有些人只要出现相关的帖子就会发上一端一模一样的话,这坚持简直令人感动。而exk算是少有的大家都能认可的塞子,素质和听感之间的平衡或许是主因。

而zx1+exk的组合也说明了这一点,exk液晶振膜的细节表现力以及动圈本身的宽松舒适的听感加上zx1高密度的信息量和层次感优秀的声音,自然是相得益彰。

对于流行,无论是否是hi-res,只要录音优秀,这套组合都能将所有细节保留,并且做到主次分明,丝毫不会乱。当我想细听歌手的嗓音变化甚至咬字口型时,那些信息在那;当我想听背景伴奏中吉他的指法时,那些信息也在那;甚至如果我无聊的慌,想听背景里沙锤或三角铁的声音的时候,那些信息还在那。

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一丝遗漏,但依然维持着歌声为主,主要器乐其次,伴奏器乐再次的顺序,绝不是一股脑儿全部倒给你的压迫感。或许很多人喜欢那些细节糊一脸的刺激感,我个人却很反感,因为那样的话,有些东西即使我不想听他,他也会不停的跳出来强调自己的存在感,那样让我相当恼火。

对于古典,zx1+exk依然可以胜任。正如之前所说,优秀的三频能量分布加上尽可能完整的信息量保留,听交响并不是不可能。是的,zx1有着自己的音染,但程度还不足以影响交响自身的风格走向。况且,这套组合对于表现很多指挥家充满个人风格的作品时更是有着加分项,他们的热情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着你,难道这样还不够么。

至于其他风格,例如ost原声,或者new age,由于现在类别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同质化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也就不用单独再说了。


总结:

zx1的声音特点其实就是两点:极高的声音密度和信息保留量,以及极强的纵向声场和层次。说来这样的特色和索尼近几年相机的cmos传感器的风格不谋而已。

这样的特点其实有很多缺点,首先需要录音优秀的音源,同时音频格式的要求也相当高,hi-res带来的提升是显著的,而非hi-res的弱势也难以被消除,即时录音再好,终究能感觉到信息的丢失

其次,对于耳机的搭配也有讲究,首先中频的潜能,特别是密度,结项和解析要求很高,同时两端不能拉的太开,声场也不能刻意放大,说白了就是不能用那些山洞音的耳机。

如果能满足这几点,而你也喜欢高密度的声音风格,那zx1不会让人失望;相反,如果喜欢中频稀松或者声场拉的很开的声音,那zx1只会让你觉得中频冲耳。

关于 — 一点点的收尾

每次爬文总喜欢话多,总是先写一堆然后再删大半,而且写着写着总是跑题,看来我这毛病是改不掉了→_→

于是来说说我对于zx1的总体感想吧。或许有人会说你这标题和开头跟后面完全没关系嘛,其实只是放到现在用罢了。

zx1的思路和索尼一贯的思路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只做他们认为好的。放眼看去,现在大部分的厂牌,做出来的东西并没有太多个性,或者说个性并不张扬,以一种中庸的平和的主调待人,用户对此的接受程度会更高,这点无论是播放器还是耳机均是如此。就例如我之前听过的ak,或者IM04等。平和,不显眼,让人觉得不会那么难驾驭。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个性,但每个人都会接受无个性的东西。

只是索尼并不这样,他们永远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永远只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做他们认为好的产品。zx1即是如此。就说一下去年sony expo时音频部门接受参访时的一段对白好了,有人问索尼“为何索尼要给旗下的播放器用安卓系统,纯音不是更好么”,而索尼的回答则是“安卓有着各种各样的便捷性和扩展性,我们相信使用安卓会使产品体验更好”。这一点已经足够说明。这样的外形,搭配这样的按键操作,使用这样的系统UI,以及做出这样的声音,这就是索尼认为优秀的结果。他们的傲慢决定了他们对自己产品的信心,而他们的倔强决定了他们只会听从自己的想法。

其实索尼一直都是如此,十几年前呼风唤雨,是因为他们的想法和市场,和用户走在了一条直线上,而这几年的急速下滑,也是因为他们的想法和市场,和用户相向而行。回想过来,索尼这几年究竟做了多少他们觉得很有趣,但市场和用户却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东西呢?或许有人会把这套上“创新未被理解”之类的美丽外衣,但其中透露的,终究是索尼,严格意义上应该说索尼内部那些真正掌管大权的人的目光短浅。是的,索尼是有太多走在太前的创意,在多少年后成为了趋势,但这并不值得自满,那只是你没有正视市场的需求,或者没有理解市场的动向。

做自己认为优秀的东西没有错,但这需要前提,即明白市场的动向趋势,以及用户的喜好和要求,闭门造车终究只是和时代脱节罢了。


题外话:

关于傲慢,并不是真正的目中无人,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相比目前当红的某些国产厂牌,依靠收买论坛,收买言论来制造舆论覆盖,却又对用户的权益不闻不问,甚至删帖封号,那只是自大和自我中心罢了

关于信仰,那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感动,而现在满地都是的什么XX大法,那不过时无脑粉的自我YY罢了,闹着玩可以,别太上纲上线了,这种儿科把戏还不配称作信仰

—————————————————————————————————————————


声明:

首先,这不是测评,这只是我个人的感想,某些上纲上线据理力争的还是不必了,我写着玩,您也看着玩就是

其次,声音每个人理解不同,不管是对音乐本身,还是对声音的喜好,我只写我所感受的,请不要用“你”来代表我,也请不要用“你”或“你们”来代表所有人,因为你没这个资格

最后,不要自己对号入座,因为我没有指明任何一个人,自己蹦出来躺枪的别把火发我头上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分享页面
我要投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