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15 11:34| 查看: 28600| 评论: 0|原作者: 帅锅他舅舅|来自: LOXPO
乐享派的SONY NWZ - ZX1试听活动,选中的五个人里面,毫无疑问,我是唯一的菜鸟,在这里隆重强烈并发自肺腑的感谢乐享派和SONY组织的乐享派对活动。专业的烧友剖析SONY NWZ - ZX1讲硬件,谈配置,聊声音;而我作为一只菜鸟只能扯扯“情怀”了。 作为一个未满35岁的非音乐发烧友,在SONY WALKMAN的发展史中,我是有断片儿的,2001年购买第一台SONY卡带随身听WM-EX506之后,没有尝试中间的CD和MD的机型。2005年毕业后购入人生中第二台MP3 ---- SONY NW-E50 (第一台是SHUFFLE 1代,因为电池问题退掉了。), 以及后来的豌豆,和去年给老爸买的NWZ-B172。可以说SONY的随身听,与我这些年的生活产生交集的型号,只有低端的卡带机和MP3。然而SONY WALKMAN则从开始的卡带,到CD,再到MD, 再到MP3,一直进化到拥有Hi-Res Records技术的F88X和ZX1, 对于音频格式的支持,也有最初的模拟信号音频一路走来,发展到了目前数字采样文件所能接近原始模拟生源的极限 --- DSD。 ![]() ![]() ![]() ![]() ![]()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特意把上大学期间花重金购买的WM-EX506翻了出来,十年没动过了,不出所料,依然可以正常使用,搭配E741这样的老塞子和森海木馒头乐动(Momentum乐动),涌入脑海的是满满的情(Zhi)怀(Liang)和回(Jie)忆(Cao)。 ![]() 人对于某些事物的第一次接触总有深刻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印象,从第一台卡带机,到MP3,到最后放弃SONY投奔苹果。原因很简单,SONY给我的印象就是低端产品把声音做的太好听,完全不是HIFI的套路,(这也是为什么我给老爸购买NWZ-B172的原因吧......因为对于没接触过MP3这类产物的人来说,耳朵很容易被SONY俘获。)直到听过D50以后,我才对其有所重新认识。 而承载35年历史和积淀,诞生在数字音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NWZ - ZX1无疑让我对SONY的HIFI音频产品在D50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 老样子,依旧先看优缺点: 优点: 1. 高大上的品牌; 2.吊炸天的做工; 3. 出色的工业设计; 4. 完美的操控体验; 5. 良好的文件传输速度; 6. 在控制好体积和功耗的前提下把便携声音发挥到极致。 缺点: 1. 铝合金边框容易刮花,试用样机到手时接口处已经伤痕累累; 2.屁股翘起来一大块,处女座们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这奇葩的外形; 3.声音方面,如果不开启Clear Audio+模式, 中频还是稍微有些弱; 4.中文名称的WAV文档全部显示为“??”; 5.软解DSD还是比较费电的。 6.包装背面的说明,没有清晰全面的标示播放器所支持的具体格式。这在一个国际品牌看来,确实不妥。 ![]()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有耐心往下读,那就来吧,全文近5000字哦~ 配置和设计---双核处理器原始吗原始吗原始吗? 德州仪器(山东德州什么时候还成立了这样的高科技企业?)的OMAPTM4 A9架构双核1.0GHz处理器,1GB RAM,128GB 闪存,4英寸TFT FWVGA级别的显示屏(854X480)。其实作为手机用户看来,处理器和内存的配置绝对是落伍的,但是对于一款播放器而言,维持基本的流畅度和DSD软解是还是游刃有余的。黑色皮革质感的背面搭配银色合金金属拉丝边框,机器左下角再来一处点睛之笔------金灿灿亮瞎钛合金狗眼的Hi-Res Audio LOGO,妥妥的告诉大家,“我就是HIFI!”! 但这些对于下面我要讲的内容来说,都是浮云罢了。 ![]() ![]() ![]() ![]() 对于我而言,最给力的是ZX1分布在机身右侧的机械按键, 并且手感和回弹都很舒服,简直秒杀包括IPOD TOUCH在内的任何便携播放器的操控。这么说毫不夸张。IPOD TOUCH无疑是包括我在内的好多人公认的操控无敌,然而,再无敌也是需要开启屏幕进行诸如音量加减这类操作的。而ZX1把音量调节和快进,后退,以及播放/暂停键直接设置在机身右侧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无疑给盲操作提供了无敌的便利性,想必SONY在设计过程中受到加藤鹰老师的位临指导,让每个拥有它的烧友都能瞬间体会到操控的快感。 ![]() SONY音乐播放器界面和功能 可能这部分有些多余,因为任何接触过SONY手机的烧友都已经对这部分有些了解。但我还是想提一下,毕竟,字数多显得高大上嘛!! 哈哈哈!!! 主界面是这个样子的,封面上方的小书架标志,点进进入是“我的音乐库”,其次,从左往右分别为歌曲搜索,歌词显示,选择播放列表的图标,和下拉设置菜单的图标。 封面下方显示歌手,专辑名称以及曲目名称等信息,然后是醒目的操作图标:上一首、播放/暂停、 下一首。 ![]() 进入“我的音乐库”,用户可以根据专辑,艺术家,风格,文件夹等标签来快速的选择歌曲。要注意,这些分类里面是不包含音频文件类型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件夹对不同格式的文件来进行分类。比如我后面会提到的DSD格式,我为此建立了一个新的文件夹存放此类文件。这样一来,如果想听DSD,就直接选择该文件夹。 ![]() 设置菜单里面我想重点谈一下声音调节,这里面存在太多的作弊模式,大部分都是老烧友们用不到的。比如均衡器功能,用户进入后可以自行选择例如重音乐,流行,爵士等多达8中不同的音效,系统还保留了两个可以允许用户自设的音效。但是这些作弊功能在Clear Audio+面前会纷纷黯然失色。开启该功能后,音频的清晰度和素质大幅地高,简直就是孙猴子变为超级赛亚人的节奏。 ![]() ![]() ![]() ![]() 下面的截图中,可以发现WAV的顽疾---无法显示中文歌名的问题,这在包括HM700在内的好多播放器中都遇到过。 ![]() 当然你还可以通过WIFI或蓝牙来实现家庭无线局域网内的多媒体分享和播放。 ![]() 声音 谈谈声音特点,以我截止到目前对于播放器产品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来看,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因此我只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做一点主观的简要介绍。 虽说定位是HIFI产品,但是ZX1整体听感方面没有之前接触到的SONY D50那么冷艳犀利,音色却也不能说暖厚,总体来说给人很舒适、震撼的听感。测试了4条塞子和耳机,感觉低频方面还是脱离不了自家WALKMAN低端产品的影子,多多少少带了些动词大慈的成分在里面;中频反而算是稍微中庸的环节,欠缺些火候,但是开启Clear Audio+以后,完全是小宇宙爆发的样子;高频的确有不错的延伸,比较明亮,但是又不像手上的森韵ALIEN和D50那样冷艳到过于明亮。控制力极好,音量在40-50%左右播放音乐时,大部分耳机是没有齿音的。同时,ZX1所强调的Hi-Res Audio配合各类无损音源提供了出色的清晰度和极为丰富的细节表现。 ![]() 当然我们也不能拿个别国砖的素质来衡量ZX1,毕竟它设计的初衷和产品定位是WALKMAN------便携,良好的待机性能,出色的声音,和完美的设计,做工以及品控。推力和声音确实逊色于部分国砖。并且,大家也不要指望软解DSD能够达到D100的硬解水准。 但至少可以说SONY ZX1在4000价位内的便携机型中可能真的无出其右(玩奢侈品路线的AK47系列除外,价格已经让大多数人“百撕不得骑姐”和“屌丝望机空流泪”了)。 这里我还是想通过几条耳机的对比,来更直观的阐述下搭配出来的系统声音。 先解释下DSD, 虽然百度可以出来一大把关于DSD的解释,但这里还是有必要解释下, 其实就是以单一位值序列捕捉声音讯号的技术,采样率达到2.8MHZ甚至5.6MHZ,也就是CD采样率的64到128倍,这已经是目前数字采样文件所能接近原始模拟生源的极限。不要以为小哥拽,小哥也是半瓶醋,不要以为我问百度,我只是看看索尼大法好的官方介绍而已。 ![]() 刚才还提到SONY ZX1的DSD是软解的。没错!其实大家都知道ZX1的DSD是软解,其实大家还都知道网络上DSD的资源确实少之又少,其实大家更应该知道帅哥他舅舅是一个负责的人,把过的妹纸摸过的机一定要负责到底。 为了体验下DSD的音效,特意跑去bluecoastrecords.com注册了ID,下载了3首免费资源。但仅仅三首是不够的,为了表示我作为一个试用者负责的态度并炫耀自己刚刚及格的英文水平,借以提升一下逼格,于是又付费下载了3首曲目。于是,下面这6首曲目就作为测试曲目的一部分(当然我也不会吝啬啦,购买的DSD音频将保存在机器内,以方便其他烧友体验): 测试音源 Happy Valley 《Well Beaten Path》 Quiles & Cloud 《Cali》 Sareena Overwater 《Someone Else》 Luis Perez 《A flor de Pele 》 (Oh que sera) Keith Greeninger 《Hop In The Truck》 Jason McGuire 《Bulerias》 除此之外,还用到当下最火爆的切斯基唱片公司《Dr. Chesky’s Sensational Fantastic & Simply Amazing》(FLAC) ![]() JVC HA-FX750 大家都明白我选择这条耳机的初衷。作为黑科技的旗舰系列,HA-FX750同样是以Hi-Res Audio为主要卖点的耳机。出于好奇,我把它俩凑到一起看看声音到底如何。 但是挺无奈,毕竟HA-FX750是好基友耳机巡回吧拿来给我开苞的,还没彻底煲开。 开声阶段低频有非常出色的力度和量感, 部分曲目的确有轰头的感觉, 但丝毫不会掩盖其丰润磅礴的气势。我起先以为ZX-1对于低频的控制力稍欠缺,其实不然,我在后面的B&W C5部分中会提到。 中频人声靠前,用ZX1作为前端开启作弊模式(选取Clear Audio+声效)凸现出来的人声细节相当丰富,但与低频那种轰头并略带松散的感觉不同,人声的密度和线条感确实不错,与此同时,ZX1在这方面提供了比较中性化的还原和回放。 高频也是这条塞子比较欠缺的地方,或许因为没煲开,或许它本不是为高频而生。这条塞子用ZX1开挂后,细节丰富凸显,但绝大部分曲目齿音控制的非常好。其实我也注意到SONY ZX1高频在齿音方面控制的很出色,不是说没有齿音,而是即便听到也不会觉得刺耳,是那种可以接受的范围。 也许SONY ZX-1和HA-FX750两方面控制的都很好。 ![]() ![]() ![]() B&W C5 我最爱不释手的一条塞子。 低频宽松肥厚不失细节,但是,也有软肋,就是略有拖拉,松散。搭配ZX1后低频的确比IPOD上面有了更好的控制,力度感有明显提升,另外,弹性和速度感方面表现的也比其他播放器直推强很多。 这个塞子的中频和高频本身也没有太明显的特色,只能说高频方面,B&W C5搭配森韵的ALIEN要优于SONY ZX1,因为ALIEN的高频更为明亮些,弥补的C5这方面的短板。ZX1搭配C5高频则表现平平,没有给我太大的惊喜。 ![]() ![]() ![]() AX60 很舒服很自然的搭配。 低频方面要比前两条塞子的表现更出色,沉稳有力,下潜适中,弹性也不错,尽管动圈单元负责低频表现,但是速度感方面配合ZX1出来的整体表现很棒,简直敲敲打打的走犹如敲敲打打的来,不带走一滴泥水。 中频方面之前有很多人反映人声凹,确实,配合阿思翠TURBO耳放也会对人声定位和声场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改善。我不得不说,中频如果你听习惯了HA-FX750略帖耳的人声,换上AX60的瞬间你会觉得很不习惯,但是如果你对比过B&W P3,就会发现AX60的声音走向与之风格极为类似。不偏不倚的中频,横向声场磅礴有气势,纵向声场如过不配合耳放确实略浅。 ZX1+AX60的中频人声其实是我个人所喜欢的,富有凝聚力的表现,管弦乐依旧碉堡。 AX60的下盘稳,音色偏暖,但是高频方面依旧有很好的表现,通透,纤细,不失空气感,从小号、铁三角、钢琴等高音区的泛音控制方面可以反映出其良好的控制力。ZX1搭配AX60非常合适,刚才在声音特性里简单谈及过,ZX1的高频没有森韵ALIEN亮,但是控制的恰到好处,不失明亮,其实ZX1即保证了AX60良好的高频延伸,又把齿音控制的非常好。这一点上难能可贵,如果换一台高频鲜亮通透空气感十足的播放器,可能高频就会有些过了头。 ![]() ![]() 森海塞尔Momentum乐动 之前说过,SONY ZX1比较国砖不足的地方是推力,其实Momentum乐动只有18欧姆的抗阻,但ZX1需要开到85%左右的音量才能激发出耳机的素质。(我记得当时我听Momentum大馒头的时候,要靠IPC+TURBO开到2-3档增益才有爽歪歪的味道。) 乐动即便用IPC来听,也已经低频澎湃。不得不说主打Hi-Res Audio的SONY ZX1搭配Momentum乐动的低频不但澎湃,还有爆表的清晰度。但音色表现又很自然,没有我喜欢的B&W P3那种厚重的味道,所以,味道上少了点什么。但是,在素质上,力度, Q度和响应速度方面甚至超越B&W C5和HA-FX750。 中频,听了《CALI》和《A flor de Pele》,人声不偏不倚的定位,清晰,自然,有些中庸的调调,但本来配合其他播放器很耐听的声音,用DSD和ZX1作音源反而变得太过清晰,甚至有些犀利刺耳(声音开太大惹的祸),本身DSD文件提供的巨大的信息量也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反而是FLAC格式用ALIEN来播放更耐听,虽然细节上不及ZX1优秀。 高频配合宽松而富有包围感的声场,也没有在IPC上面那么闷,依旧极高的清晰度,通透,亮!!!! 不得不说,我之前低估了Momentum乐动的实力, 前段时间我想拿它来比较B&o FORM2, B&W P3和HARMAN KARDON SOHO,但当时看到它时尚的外表,我真的担心它不是其他几条压耳的对手,于是作罢。今天看来异常后悔。 ![]() ![]() ![]() 细节表现方面,得益于SONY ZX1的Hi-Res Audio技术和DSD音频文件包含的巨大信息量,每条耳机都有非常棒的表现。ZX1规整的声场和完美的控制力,使得四条耳机得以发挥出该有的素质,这甚至是在其他随身听设备上难以实现的。JVC HA-FX750 富有线条型的人声细节,B&W C5低频的凝聚力和弹性得以提升,AX60脱离耳放后直推的完美表现,Momentum乐动声场震撼和高频方面的增强,不得不让人佩服ZX-1强悍的素质! ![]() 总结 这是一篇不完美的评测或体验分享,因为我没有找到相同类型或相同价位区间的机型来做客观的比较,但这却是从我接触SONY WALKMAN和录音笔产品以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机型。虽然它接近完美而又不够完美,但作为一台4000价位主打便携和高音质牌的WALKMAN来说,对于正在考虑器材升级的朋友,或是追求便携同时音质上面又不想做太多妥协的老烧友来说,实乃不二之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