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9 09:27| 查看: 63579| 评论: 0|原作者: 随云听风|来自: LOXPO
三年前参加SONY活动,发过一帖D50的体验文,彼时为了拼大奖(PCM-D50*1),卯足了劲想弄出好大全的华文,结果发现D50这种彪悍的神物断非区区数千字可以备述,而我也无能力码出华丽丽的万字长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此,今次不准备对D100面面俱到作详尽分析,无论外观、功能还是音质,本帖只关注我所注目到的和感兴趣的那些方面,挂一漏万,尚请宽宥。 外观和功能 * 即便遮住LOGO去辨识,玩家也一眼便知这是SONY的录音棒产品,造型框架与D1、D50一脉相承,数量繁多的按键、拨轮透射出神秘气质和不容轻辱的专业范。 ![]() * 硕大的一对麦克风及保护杠,更显其头角峥嵘,麦克风体积和滤网面积大出D50很多,另外滤网也比D50的细密。 ![]() ![]() * 机壳材质据说跟D50同为镁铝合金,不过两个摆在一块有色差,D50是偏蓝的深灰色,比较冷酷,D100则近于黑色,D50外壳触之冰冷,D100相对温润且带点不讨厌的塑料手感。 ![]() * 前面板左侧是圆形的回放控制区域,操作起来简明易懂,盲操亦不费劲(BANK键忒有用了),显见是针对D50音乐播放的艰涩体验作出优化。 ![]() * 播放音量与录音电平的控制拨轮,采用了塑料材质,不得不说是一种退步;电平控制是组合双拨轮,能调整左右声道采录电平差值,并且活动的保护罩可锁定电平差值,此设计具有实用性。 * 保留了我比较重视的OPT输入和输出。 ![]() ![]() ![]() ![]() * 可选择简体中文菜单,+10分。 ![]() * 可选择内置EQ并提供两组自定义,众所周知SONY的音效系统决非摆设,+10分。 ![]() ![]() * D100支持播放的文件格式远比D50丰富,包括DSD、WAV、FLAC、MP3、WMA、AAC,格式支持方面不逊于任一款专业随身前端,+100分。 * 支持多种循环播放模式,尤其是随机模式和跨文件夹播放,+10086。 ![]() * 售价不菲的风罩这次作为标配了,罩上去确实有点拉风,或许是为了防脱落,这个风罩开口很小,安装比较吃力(图中脚架非标配)。 ![]() * 牛津布的便携包低调又实用,能保护周全便于野外携带,是我中意的风格。 ![]() ![]() ![]() * 支持外接电源的供电,虽不常用到但也是种进步。 ![]() * 内置32G存储,且支持最大64G的扩展,高品质音乐的存储终于压力不再,SONY的与时俱进值得点赞。 以上似乎很少谈到什么缺点,实话实说,作为已经适应了D50的玩家,我真的没发现D100存在哪些无法忍受的缺点,我指操作方面,SONY的优化是显而易见且颇有针对性的。 音质~音质~ 这段时间手里的SONY前端略多,之前ZX1的帖子中也有人提问D100和ZX1的音质差别,以下分别简述D100与D50、M10、ZX1以及ZX1+PHA2几种前端的主观听感比较,对比D50和M10使用WAV及320K MP3文件,对比ZX1都用DSD格式文件,耳机是四单元的铁三角IM04。 ![]() D100 & D50 价格贵点的前端大致可分两类,一类素质普通,听者须开足脑放,在贵价心理暗示下,竭力去推敲三频、咀嚼解析、YY声场以达成满足;另一类简单一听便能抓住耳朵,无须细辨就可以体会其音质的彪悍。D50和D100显然属于后者,犀利的解析、密实的声线、开扬的空间和精准的定位感是其共同特点,由此营造出雕塑般真切扎实的回放效果,足教人一耳朵惊艳。两部机器的回放都属硬朗直白的风格,素质相若,声音的相似度较高,并非传闻所说的差异巨大;不过摆在一起仔细AB,会发现D100较D50柔软了一些,声线略粗且密度不如D50那么大,结像的距离也相对D50远一点,其BT解析和高分离度带来的刺激感弱于D50;也正因此而增添了耐听度,长时间聆听不会出现D50那种疲劳的体验。 感觉D100是一种以D50为基准修缮出来的声音,高频略作削弱和压暗,再以衰减自然的泛音烘托氛围,使之更适应音乐欣赏的需要,原则就是提升听感的同时尽力维持素质水平;假如听者嫌乐感不够甜美,还有原汁原味的SONY EQ可供调节。 D100 & ZX1 & M10 关于屏蔽设计的高下,D100声底纯净,背景显得很黑,ZX1和M10的声底相对没那么干净,其中M10的底噪更明显些。三个机器里面D100在素质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回放时有很强的临场感;表达临场感的元素,包括声线密度、解析和定位感,ZX1在解析和 定位方面几乎不输D100,但是其不够密实的声线和略凹的中频,妨碍了临场感的体现;M10声线足够饱满,且中频鲜活凸出,然而解析、定位处于劣势,从而影响其表现力,说起来D100倒像是ZX1和M10优势互补的产物。 不过M10自有其独特优势,它的泛音充沛自然,混响控制恰当,具有一种老索尼气质的音染,是闪存机里我听过最接近MD的声音,这也是它至今还留在我手中的原因。 D100 & ZX1+PHA2 就音乐欣赏而言,D100的回放效果较D50柔和温暖点,但其总体风格仍然不脱D50直白无染的路子,解析力虽不像D50那般的霸道和凌厉,依然带有相当的攻击性;PHA2则比较高明的让人忽略某些细节,它采取虚弱背景的手法来凸显曲目核心,同样具备吸引聆听的魅力;回放较大编制曲目如《贝5》,PHA2组合能提供的细节,至多是突前的提琴、圆号和单簧管,以及各声部的相对位置,其余的木管、铜管和打击组就很难加以细辨,而D100的回放中显然保留了庞大得多的信息量;在大编制动态适应的能力上,PHA2组合相比D100并不逊色多少,在量能转换极大的场合,也未发生紊乱、拖沓、破音等状况;不过PHA2组合更拿手的还是小编制轻音乐与泛流行类曲目,旋律性的优势使其回放跌宕起伏,再加上SONY独特的音染,总体来说听感较D100更友好。 ![]() ![]() ![]() ![]() ![]() 小结 从PCM-D100可以感受到SONY做产品的诚意,仅就音乐播放方面,烧友多年来对D50的各种吐槽与抱怨,SONY都逐一记下并着力予以改进,同时又能坚守自家理念,并不一味迁就而做出不伦不类的产品,按键分布、UI设计以及调音思路都经得住推敲,确是一款高完成度的成熟产品,国行5999RMB的定价虽不廉价,但就算抛开音乐播放不谈,仅看其用料、做工和强大的录音功能,我觉得这价格倒并不离谱,当然便宜点就更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