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29 13:04| 查看: 22083| 评论: 0|原作者: ko_moro|来自: 乐享派
![]() 「我和你,回归陌路。可会就趁雾里尚有街灯,伴我踏归途.....」 我和他还是一样, 很爱 Kary Ng 这张《State of Mine》,也对这首《今夜烟花灿烂》.... ![]() 但不同的是, 他爱的是文字,热爱音乐与文字结合营造出的那种状态。只有当两者能够融合的时候,才会遇到他想要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在走路还是家中,他选择的都是有线... 而我,则只需要那种状态,一种静下来、随心享受音乐的状态,不论器材,无分动静。就像这首刻画的画面,一样...... 所以我在选设备,都是以轻为主,无线为重。上次选 MUC-M2BT1 一样,这次玩 SONY 的 h.ear in wireless 也一样... 但对比 MUC-M2BT1 这个单纯的容器或工具,h.ear in wireless 还是多了点「锅气」,少了点「火候」。 同模再涂的外观,错过了适当时机 众所周知,h.ear in wireless 在外观上是一个混合搭建的产物。 ![]() 主体躯干用的是 MUC-M2BT1 的设计,颈圈式的挂件分成了两个部份。跟颈部接触的地方跟 MUC-M2BT1 一样做了防滑设置。配搭时的固定感尚可,即便是跑步的话,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 至于颈圈的下半部份就是「小朋友模型」或者「玩具」常见的类金属质感涂装。和 MUC-M2BT1 相比,h.ear in wireless 系列最大的特点就是「多色多彩」。搭配同样是走多色路线的 WALKMAN NWZ-A 系列,应该还是能够俘获不少「少女心」的。 当然,超人气偶像鹿晗的魅力也不容忽视.... ![]() 只是,这些东西我都不太在意而已... 对于 SONY 这个名字,我还是喜爱用色沉稳的 MUC-M2BT1….. ![]() 所以这种「一式一样」已经全面耗尽了我对它的兴趣。 我不像开头提到的某人那样,对「重涂品」如此热衷,就连拍照,也拍得津津乐道...... 当然,要是在夏日用上这个配色的无线耳机,配上一些纯色点、「森女」一点的衣服,确实能够带出几丝清凉的。这个,我也能从配图中感觉得到, ![]() 但是...我真的不感冒... 「有些东西真的,需要太多...有单一、包容、沉淀一切的黑色,就足够了。」 大概,说的就是现在我这种状态吧。 外形这方面,不是 h.ear wireless 不好,要怪的,只能怪它走在 MUC-M2BT1 后面了... 相同公式得出的交互,少不了舒服,多不出惊喜 既然是同一套机身方案出来的话,键位、操作方式等等设置,h.ear in wireless 和之前试用的 MUC-M2BT1 是完全一样的,既没有多,也没有少。 ![]() h.ear in wireless 机身重量为 35g,和 MUC-M2BT1 的重量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致的(MUC-M2BT1 的重量为 33g,但没有耳机部份),再加上颈圈的相同设置,h.ear in wireless 的佩戴感是非常的有好的。 即便长期挂在脖子上,而已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增加,所以是没有问题的。 ![]() 当然,它也能够通过附属的「USB-3.5mm」线还原有线耳机模式。但是,碍于接口的设置的问题,换成有线之后配搭会有点尴尬,再加上颈圈,所以,我还是长期无线的。 ![]() 毕竟,8 个小时的续航时间已经能够满足我一天(在移动过程等离开电源的状况)使用了。所以,基本上没有为了持续听音乐而需要将它换成有线。 (加上,有 XBA-A3 和 MUC-M2BT1 的我也可以随时替换,所以这里也无需纠结了...(笑) 不过谈到佩戴使用的时候,我还是觉得 h.ear in wireless 和 MUC-M2BT1 这机身的麦克风设置有点尴尬。没有降噪麦克风的它,把通话麦克风放在了内测,有时候佩戴起来会因为位置没调整好而严重影响了录音质量,发送语音信息时会出现「录得不清楚」的状况。有时候为了迁就他,我还需要去切换蓝芽设置,很麻烦。 ![]() 连接性方面,h.ear in Wireless 基本上有很高的完成度,连接也十分方便。 Bluetooth 4.0 和 NFC 相结合,基本上能够应付绝大部份的 WALKMAN 和 Android 智能手机了,单纯的蓝芽要连 iOS 和 Mac OS X 也不算麻烦。 这一点对于用过 MUC-M2BT1 的用户来说,其实已经深有体会了。这次连操作方式也一样,上手难度基本上是 0 ,这个基本上可以让我这个懒人放一万个心了。 ![]() 所以,如果要谈给这副 h.ear in Wireless 评分,那么「佩戴交互」这个方面,我一定是给高分的...而这个也是它唯一的高分了.... 这个声音,缺的不仅仅是一点火候 最后,就是要谈声音了。 作为一个已经固定了耳机部份的无线耳机系统,h.ear in Wireless 和 MUC-M2BT1 之间的对决,就变成了耳机模块的对决了。 只是这里的差距,太大了...h.ear in Wireless 的 EX750 要面对的,可是一众 XBA 系列的前辈,如 XBA-300AP 、XBA-A3 甚至是 XBA-A5…... ![]() 首先,EX750 这个耳机模块缺失的是每一副耳机应该有的特殊性。 它的这些进阶前辈,都各有特色。XBA-300 主打的是「渐入疯狂」的高频解析力,XBA-A3 主打的是均衡和声音定位感。至于 XBA-Z5,拿这款顶级产品和 EX750 比,这也未免太过分了... EX750 首先缺的,是一种让人「一听难忘」的抓耳感。没有很明显的声音特色,不过不失的声音表现未能产生爆点,平淡得不能让人记住,这是第一个落差点。 ![]() 第二个,就是声音的处理问题。 采用 EX750 的 h.ear in wireless,整体的声线会比较平稳,三频中不会有特别突出的一个。基于索尼的调整,声音还是会有点清的,但不会像 XBA-A 系列那样明显,人声的定位感也比较地模糊,部份细节处理得不够细腻......整个听感下来, h.ear in wireless 还是能够保持 EX750 应该有的实力的,如果说它真的是一台「只是把线去掉的 EX750」是绝不为过的。但你希望它能够跳出 h.ear 的框框,做得更进一步是不太可能的。 这,是我最不满意,也是一直以来都不满意的地方。它们欠缺的,不仅仅是抓住使用者的毒性,还有体现自己能力的火候。 它的舒服我不想抗拒,但它还未有吸引我购买的魅力 怎么说呢,h.ear in wireless 这款产品,可以说是一款让我「纠结」产品。 ![]() 它那源自 MUC-M2BT1 的体验,很舒服,甚至可以说是懒人的恩物......从连接到体验,绝不拖沓,一气呵成。 但,那这个声音感受,也就真的平民圈中的「听个响」水平,食之无味,弃之不惜。 同时,对于一个不跑步的人来说.....我真的没有必要多买一个「颈圈式」无线耳机来服务这个「不存在」的需求... ![]() 所以,我还是把这份欣赏,对配图者的欣赏和谢意,留在归还设备前的晚上, 然后手持 MUC-M2BT1 和他的 XBA-A3,走完这个夏天...... (Written By Mo_,Photo By Khromedome.Ko) |